社會與家庭角色走向成熟的80后,在藝術收藏市場上,還是不折不扣的新人。
這個年輕群體既自我又包容,雖然他們還無法撼動市場,因為他們不是這個市場上花錢最多的人——但比起投資價值,他們更主張個人化的藝術性判斷,希望打破藝術是小圈子游戲、收藏更是富人專利的規(guī)則。
越來越多工薪族成為新藏家,在他們眼里,收藏藝術品與購買名牌不太一樣:名牌打造外在氣質,而收藏彰顯個人審美。原創(chuàng)藝術品放在家里,不但提升腔調,還有升值空間。有時候,他們更青睞尚未成名的同齡藝術家,享受和收藏品一起成長的成就感。
這個群體的未來不可限量。20年前,三十而立的日本青年宮津大輔開始他的窮人收藏,相繼購入草間彌生、奈良美智、蔡國強等人的作品,這些當年尚未成名或處在低谷的名字,如今已是炙手可熱的藝術家。
當“95后”新鮮人已頭角崢嶸,再提“80后”,似乎有點過時。年齡最大的80后已經35歲,社會與家庭角色都轉向成熟。
但在藝術收藏市場,80后這個群體,的確還是新人。
2013年,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推出的“兩岸三地青年收藏家邀請展”,標志著青年收藏家集體亮相。這批80后,有南京四方美術館的陸尋、上海投資畫廊和創(chuàng)立ART021博覽會的周大為,他們以藏家身份進入中國藝術領域。
這群“新人”有著強烈的氣質:他們成長于互聯網資源共享的時代,掌握前沿資訊,具備國際視野;他們天馬行空,喜歡時髦、好玩的東西,被貼上自我和小資的標簽,又相對包容。他們甩掉了老一輩藏家謹慎投資的心理,標榜個人趣味,愿意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埋單,堅持個人化的“藝術性”判斷。
他們像畢業(yè)生一樣,有自己的偶像,在展覽開幕式等各種場合真誠地稱呼老師,但對個人敘事和日常細節(jié)比宏大題材更感興趣。
他們不會像老一輩藏家那樣傾向寫實、水墨、工筆或玉器,卡通的萌萌的治愈系等當代藝術,或聚焦新媒體、裝置、影像等過去不被接受的藝術樣式,反而獲得他們的歡心。
Art Review雜志亞洲區(qū)主編林昱曾做過一個調查,中國最早的本土當代藝術收藏家大多是白手起家的地產商或其他領域的成功人士,他們的孩子,有部分進入藝術市場成為新藏家。作為經濟改革的第二代受益人,他們通常接受了較好的國際教育,有些在主修商業(yè)、金融或其他學科的同時,還學習了藝術史。
北京匡時國際拍賣董事長董國強對這個群體的判斷是:“作為年輕人,他們的觀念和老一輩有所不同:第一,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收藏,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他們不愿跟在別人后面收藏。第二,自己的收藏、選擇,被專業(yè)、被市場認可,會有成就感!
他們選擇喜歡的藝術,顯示獨有的特點,雖然還不是藝術收藏領域花錢最多的人,但已經開始影響這個市場。
80后畫廊主蔡文娟對此深有體會。她生于藝術家庭,2010年成立新氧藝藝術機構,簽了一批同齡藝術家如陳春木、黃一山、李贏。不過,蔡文娟并非只打年輕牌,她經營四年多來,80后藏家比例不到30%,買家年齡更多在40歲以上!80后藏家陸尋、周大為還是個案,我們期待更多的新貴,越來越多設計師、律師甚至別的行業(yè)精英的出現!辈涛木暾f,一個好現象是,她代理的藝術作品正開始被物理、天文等學科的人士收藏。
相對于常規(guī)的“二代”藏家,如今藝術市場歡迎更多背景、行業(yè)的青年群體進入。
以太空間合伙人應青藍,曾發(fā)現一些朋友有時會花幾萬買一個包包,但卻不會把這些錢花在購買藝術品上,她現身說法,從身邊圈子開始,引導他們轉向藝術品收藏。
80后正成為社會中堅力量,在藝術收藏市場,這批充滿活力的新人,正在慢慢扭轉藝術收藏只是小圈子游戲的規(guī)則,雖然緩慢,但他們終究會掌握話語權。
(轉自 人民網)